 图为广西龙胜县泗水乡白面瑶寨“花海”梯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生态扶贫,这一模式高度契合了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深受基层欢迎,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2019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生态扶贫,这一模式高度契合了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深受基层欢迎,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2016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安排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167亿元,在贫困地区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中央累计安排贫困地区林草资金1500多亿元,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2.1万个,生态扶贫工作全面推进……如今,生态扶贫模式已在全国各地落地见效。生态扶贫让贫困群众不仅有蓝天白云,更有了“家财万贯”。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生态护林员的名称和角色是伴随国家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诞生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包括“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内“五个一批”的重要步骤和举措。 “戴上红袖章,每天早、晚巡山,养草、护林……”这是一名生态护林员的日常工作。2016年,国家林草局启动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不同于以往的“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名称和角色是伴随国家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诞生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包括“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内“五个一批”的重要步骤和举措。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生态护林员在国家生态扶贫战略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帮扶这些无门路就业、无技能增收的贫困群体通过劳动脱贫;另一方面,扩充了基层急需的生态保护队伍,织密织牢了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保护网。”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说。 贫困地区涌现出一批以生态护林员带动的林草大户、产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从政策层面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和湿地保护政策,连续4年提高补偿补助标准,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贫困人口的受益水平显著提升,各类破坏林草资源的案件明显减少,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张建龙表示,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是林草系统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是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3年来,在各地产生了一系列好的政策效果。 安徽省、江西省推行林长制,在基层建立“一长一警多员”的管护框架,生态护林员是林长制管护人员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绿护绿”的中坚队伍力量,夯实了林长制工作基础。生态护林员实现家门口就业,2017年湖北省2.5万名生态护林员中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占42.5%。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扶持1021名生态护林员发展庭院经济林,共种植庭院经济林36673株,拓宽了生态护林员增收渠道,生态护林员成为脱贫带头人。 发展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 ■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广西采取了推动贫困县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建设,“产业富民”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帮助贫困户兴办“森林人家”等系列举措。 生态扶贫直接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年之内编制10条生态扶贫相关措施、选聘生态护林员3.74万人、组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121家、54个贫困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3家……这组数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晒出的生态扶贫成绩单。 这背后是广西林草部门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生态扶贫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初心使命。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广西推动54个贫困县建设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120个,直接带动26万多人实现增收脱贫。实施“产业富民”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推动54个贫困县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11个,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700万亩,年产值达520亿元,惠及845万农民,抽样调查显示年人均增收1800多元。帮助贫困户兴办“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运输,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截至2018年底,54个贫困县森林旅游业产值达246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95%。 在发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广西组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121家,新增油茶、林下经济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54个贫困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3家。其中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六能村采取“贫困村村民合作社+油茶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500亩,2018年入社农户年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在提升林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广西在54个贫困县创建各级林业示范区54个,其中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在隆林县建设万亩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区,目前已流转土地3000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400亩,被自治区政府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 退耕还林,还出“金山银山” ■山西省坚持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生态区位重要、贫困发生集中区域的陡坡耕地退下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 增绿,也增收。山西省打响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期间,对山西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联动实施生态扶贫“五大项目”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两年多来,我们牢记习总书记殷切嘱托,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不断巩固提升‘五大项目’带贫减贫成效,延伸造林专业合作社扶贫路径,拓宽绿色扶贫之路,带动52万贫困人口增收逾10亿元。”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说。 针对贫困劳力参与造林难的问题,山西省制定一系列方案,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拓宽合作社经营范围,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386个,通过议标的方式平均每年在贫困县完成造林280万亩,带动5万多贫困社员年均增收8000多元,贫困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增强了劲头。 退耕还林,还出“金山银山”。山西省坚持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一方面,把生态区位重要、贫困发生集中区域的陡坡耕地退下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7年—2018年,山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8万亩,基本实现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应退愿退尽退。连续两年提前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呈现出提前启动、提前兑现、提前完成、提高补助4个明显特点。另一方面,山西坚持退耕还林任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县实施退耕还林330.55万亩,占全省退耕还林任务的92.3%,惠及16.6万贫困户,户均增收4065元。 同时,山西省统筹国家生态护林员补助、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未成林管护等项目资金设置管护岗位,优先选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让贫困人口在参与生态管护和享受生态补偿中脱贫致富。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共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集体林管护员2.83万人,其中生态护林员1.5万人。山西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使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林产增效的新亮点,构建形成“稳受益、不返贫”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