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党群服务中心,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为主题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为当地少年儿童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从普通话传情到国旗映初心,从版图拼图到民族问答,系列活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活动合影 刘长燕摄
乡音连民心:普通话架起团结桥
“‘中—国—梦’,发音要饱满!”团队成员常龙飞举着拼音卡片,耐心指导10岁的回族女孩。孩子起初害羞地抿着嘴,在志愿者“跟着音频唱拼音儿歌”的引导下,渐渐放开喉咙,清脆的跟读声在党群服务中心回荡。
墙上“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的红色横幅下,二十余名回族孩童围成圈,跟着志愿者用普通话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民族团结故事。当听到“各族人攥紧拳头治沙”的段落时,兰圣怡突然举手:“就像我们拼地图时,每个省份都要紧紧挨在一起!”童言无忌,却道破了语言背后的团结深意——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心与心的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常龙飞开展普通话教学 丁鑫棚摄
童心绘同心:地图拼图里的家国课
“新疆是‘鸡尾’,海南像‘贝壳’!”在“薪火传九州,同拼中国梦”环节,孩子们围着巨幅中国地图拼图欢呼。志愿者李翱林故意“藏”起西藏自治区板块,一旁男孩急得跺脚:“那是祖国的西南大门,得补上!”当最后一块拼图嵌入,孩子们争相抚摸地图上的“甘肃”,高喊“这是我们的家!”

图为团队成员李翱林讲解中国地图 丁鑫棚摄
镜头前,志愿者提问“你是什么民族”,孩子们响亮回答“回族”;再问“我们共同的民族是什么”,稚嫩的童声齐声喊出“中华民族”。这一幕被相机定格,成为实践团最动人的“民族团结教案”。
青春筑同心:乡野课堂里的成长课
“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团队队长丁鑫棚坦言,此次活动特意选址峡门回族乡——回族人口2.1万,占总人口的93%,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志愿者们还带着孩子走进“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墙绘前,讲解壁画上各族儿女共舞的寓意,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画面。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在民族团结主题墙绘下合影 刘长燕摄
活动尾声,王子怡悄悄塞给志愿者一张画:纸上是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孩童手拉手,背景写着“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这幅稚嫩的画作,恰似实践团此次行动的注脚——以青春之力,在乡野童心播撒团结的种子。
从普通话推广到家国情怀培育,实践团摒弃说教,用“沉浸式”互动让民族团结具象可感:语言搭桥、手工铸魂、拼图识国、问答点睛,每一环都藏着“让孩子主动发现”的教育智慧。
峡门回族乡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石榴籽精神’的青春示范。”而团队成员常龙飞则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我们教孩子认识‘中华民族’,孩子也教会我们——团结的种子,最易在真诚里发芽。”峡门乡的孩子们,正带着课堂里的感动,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种进成长的土壤。
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