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闻网欢迎您!
中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每年八万场“好戏”惠市民
发布时间:2018-10-18 08:57:27 来源:广州日报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张姝泓、申卉 通讯员穗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精神,16日-18日,推进戏曲进乡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广州戏曲进社区、进农村的经验做法,讲述广州如何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将粤剧和广东音乐曲艺送到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

  粤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多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通过开展戏曲进基层,推动粤剧艺术传承传播、惠民为民。

  据统计,广州粤剧院每年送戏进社区、进乡村演出近200场;每年一度的市民文化节涵盖“戏曲戏剧花会”等1000多个大小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高达200多万人次;全市成立民间戏曲社团1300多个,每年开展各类戏曲表演活动8万多场,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名家走基层:最精彩演出孕育一代代戏迷

  作为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团长,粤剧艺术名家欧凯明的忙碌,众人都看在眼中——15日晚才从加拿大结束表演回国,时差都没倒过来,16日就赶到顺德演出;而在去加拿大之前,他刚刚在深圳周边的农村一连演出了11场。

  著名粤剧文武生、广州粤剧团团长黎骏声同样如此。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结束在中山古镇曹一公园的两天演出,当天又连夜带着70多人的队伍赶赴粤西吴川市吴阳镇蛤岭村,准备进行连续4天的演出。

  紧凑的“连续作战”对他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更忙的时候是春节,粤剧春班作为广州粤剧院的重头戏之一,剧院都会以鼎盛的阵容上阵。欧凯明坦言,从他加入粤剧团起到现在,他每年都随团奔赴广东各地演出,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从1980年到现在,我都没真正在家过一个完整的年。”

  下乡演出时,水土不服、感冒发烧对演员来说是常有的事。黎骏声说,上个月,团里的另一名“梅花奖”获得者陈韵红在吴川演出《范蠡献西施》时身体不适,但直到最后一场演完大幕落下,她才瘫软在舞台上。“戏曲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有一种精神支撑,无论当时多么疲惫,当音乐锣鼓声一响,整个人就精神了,所以有时表演完要休息一两天才能恢复。”

  “也许是在城市住得久了,到了农村有上万人看戏,那种场面会令你很激动。”言谈间,欧凯明眼前似乎浮现起今年春节他在吴川塘缀镇东岸村戏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欧凯明说,每次去基层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被名角们吸引而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说,粤剧院每年演出300多场,大部分演出场次都在农村排练完成。

  在黎骏声看来,广州在积极推动戏曲进社区进农村的过程中,也是孕育观众的过程。他回忆道,以前演出时现场十分嘈杂,现在观众已经知道何时静静观看,何时需要喝彩。

  精品生产:创作优秀作品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舞台上,身着带血囚衣,手套粗链手铐,粗看这装扮似无“粤味”;然而马调红腔一开,一起范一亮相,便引来观众掌声雷动。这是经典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中的一幕,当中扮演烈士周文雍的正是欧凯明。这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粤剧,不仅在全国巡演广受欢迎,还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在全市累计演出500场,至今仍深受欢迎。

  戏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作品对人心的润泽和滋养。欧凯明坦言,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创作和演出回报戏迷们的热情,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社区、乡村的人们享受到高雅艺术。“粤剧是真真正正接地气,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艺术。”从艺四十载的欧凯明这样理解粤剧,“作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适应老百姓口味、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近两年,广州市组织专业剧作家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创作,新创一批优秀戏曲剧作,涌现了李新华、练行村、罗丽等一批中青年优秀剧作家。其中,梁郁南的粤剧《岭南人家》入选原文化部2017年剧本孵化计划项目终评;李新华的《初心》、曾志灼的《深圳往事》入选原文化部2018年剧本孵化计划项目初评,《初心》进入终评位列第一名。

  人才培养:八旬相声名家培养新人不遗余力

  说起相声名家黄俊英,很多广州街坊总能第一时间想起他亲切的笑容,想起他在舞台上经典的一幕幕:肥仔米、肥仔米,肥仔食咗变瘦仔……如今,已年逾80岁的黄俊英可谓将毕生精力和才华倾注于广东曲艺尤其是粤语相声的创作发展。

  黄俊英所到之处,笑声就遍地开花。几十年来,他先后深入山区、农村、部队、学校,演出次数早已多到记不清。只要有黄俊英的表演,场面一定充满笑声和欢呼声。“想不到这么大年纪还有这么多观众。”黄俊英感慨,他去表演的时候,还有好多粉丝会找他照相、签名。他笑称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比较随和,“会和观众打成一片”,而且他的节目都很接地气,有时还会加入一些网络语言,吸引年轻观众。

  不过,与很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粤语相声如今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专业表演粤语相声的只有我们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十几个人,都是我的学生。”他热心培养接班人,最小的徒弟只有10岁。对于这个小徒弟,黄俊英的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7岁时在广府庙会上讲粤语小故事,口齿伶俐,样子又神气机灵,我觉得这孩子很有天分,当场就收了他为徒。”他常年带领弟子进农村同台献艺,去年更带着这位10岁的小徒弟一起到各地演出。

  民间传承:千余私伙局让传统戏曲“活”起来

  说到粤剧和粤曲的民间传承,不得不提“私伙局”。在广州,目前有1300支左右的粤曲私伙局,其中荔湾、增城、番禺三个区队伍最多。正是这些私伙局,让传统戏曲真正地“活”在民间。

  一听到“私伙局”,许多人的印象都是老人聚在一起“咿咿呀呀”地唱曲;其实,经过多年培育,广州不少退休老人组成的私伙局正在不断开拓原创作品。市桥桥城曲艺社是一支由退休的粤剧爱好者组成的私伙局,已经成立了22年。他们原创的小粤剧《七盏神灯护孝子》,讲述了发生在大夫山的一个孝子传说,这个剧目拿下了番禺区的两个大奖。

  此外,“新生代私伙局”也不断涌现,为粤剧粤曲曲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沙湾,有7位“80后”“90后”的年轻人,因喜爱演奏广东音乐组成了“沙湾青萝乐坊”。创始人张锦威告诉记者,他们的演出广受青年学生和市民欢迎,原创曲目不断增加。

  小荷初绽香溢梨园。在不久前举行的广东音乐辉煌艺术成就展演上,来自傍江东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粤剧折子戏《火凤凰》。舞台前方的小演员们演着粤剧,一抬手一踮脚,动作有板有眼。小乐手们排坐在舞台后方,有人弹奏琵琶、木阮、扬琴等弦乐,还有人负责掌板、敲鼓打锣的打击乐。民乐伴奏与粤剧表演搭配得相得益彰。坐在台下的观众忍不住拍手叫绝:“真是震撼!”

  事实上,广州多个区级少年宫、中小学校都设立了粤剧艺术基地和粤剧粤曲培训班。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兴趣不断增强,两年一届的“南国小红豆”汇演近50个表演剧目参加者众,年龄最小的仅4岁。


上一篇:郑州上街区: 振兴文化产业 打造郑西文化金字招牌
下一篇:重阳期间广州11万人登高
栏目推荐
感悟红色文化价值 汲取接续奋斗力
品牌共聚大桥珠海口岸,以品牌力量表
折叠屏“热潮”再起!转转:国产品牌扎
美的空调携百位设计师,共创全屋智慧
最后9天,这项福利你还没有领取吗?
携手3C电器品牌讲好中国故事,2023「
热文推荐
热文排行
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2023年
基于恐惧去养生,对身心真的有益吗?
和谐餐饮张其涛:用责任守护师生“舌尖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
退役大学生张奥河中救人不留名
增长力集团武瑞霞:永远做企业的好伙
“她”世界职场巾帼武瑞霞:让青春逐梦
传递正能量〡“爱心使者”武瑞霞:让更
致敬国粹 传承“匠心”〡武瑞霞:钧瓷
筑梦者说〡武瑞霞: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